[高級技術] 電影攝影和電視劇攝像的區(qū)別有哪些?
作者:孫明 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
國內(nèi)電影銀幕總數(shù)僅次于美國和印度,居世界第三,觀影人數(shù)大幅度提高,中國電影市場連續(xù)5年保持30%的增長速度,票房超過100億以上。同時電視劇已經(jīng)成為我國廣大群眾業(yè)余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一種休閑娛樂方式,電視劇的制作,播出時間占各級電視臺最大份額。
在英文里,照相機,電影攝影機和電視攝像機都是camera,cameraman則泛指使用攝影機的人。而在我國有把它們分開的習慣。本文主要討論影視劇的范圍,電影攝影主要指故事片攝影,紀錄片科教片動畫片等其它片種攝影不是本文探討范圍,電視攝像主要指的是電視劇的攝像師,和其他電視節(jié)目的攝像不同。
下面就從幾個方面來探討電影攝影和電視攝像的區(qū)別。
一、播放終端和觀賞條件不同
電影誕生一百年以來它的放映技術還是,把光投射到白色銀幕上,利用銀幕的反光呈現(xiàn)畫面?,F(xiàn)在數(shù)字放映的增加,不再是拷貝的放映,改為投影的方式,但銀幕沒有改變,還是反射形成畫面。這就要求銀幕反光亮度和放映燈的亮度達到標準并且保持穩(wěn)定。電影的放映要求環(huán)境亮度越暗越好。而電視的接收終端是電視機,無論是以前的CRT顯像管電視,還是如今的液晶電視,電視機都是電子信號的發(fā)光體,電視系統(tǒng)的發(fā)送端把景物的各個微細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轉換為電信號,順序傳送。在接收端按相應的幾何位置顯現(xiàn)各微細部分的亮度和色度來重顯整幅原始圖像。它的屏幕亮度是比較高的,并且以家庭為主觀看的條件,電視畫面都要適應家庭相對明亮的環(huán)境。兩者不同的接收終端以及觀賞環(huán)境,決定兩者對于畫面的要求也不盡相同。
電影畫面講究層次的把控,膠片拍攝有個重要理論就是趾部層次(相對比較暗的部分)的把握,許多電影攝影師都會在這方面有設計。這種對于暗部層次的重視是基于電影黑暗的觀看環(huán)境,才能欣賞到這一部分的細節(jié)。如果放在電視播出,很難看到這一部分的細節(jié)。影片《天堂歲月》的攝影師阿爾芒都,影片以舒緩的格調,油畫式的構圖和色調,準確捕捉了二十世紀初的美國田園風味。影片拍攝時,特意選取黃昏和傍晚時刻拍攝,利用膠片特性記錄了從亮到暗的層次,創(chuàng)造了著名的魔幻時刻拍攝時間,影片大量展現(xiàn)了太陽下山前后特別是傍晚階段的畫面,攝影師也因畫面富有特點而獲得當年第51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。這種講究明暗層次的畫面在影院里體現(xiàn)的較為明顯,如果在電視上播出,效果則會大打折扣。電影的觀賞環(huán)境決定在暗部細節(jié)的追求。1995年大衛(wèi)·芬奇的電影《七宗罪》里,在這部出色的驚險懸疑影片里,攝影師(DariusKhondji)大流士·康吉營造了一個黑暗的悲觀視覺世界。影片里畫面以低調為主,圍繞主題創(chuàng)作出不同的陰暗環(huán)境,同時利用燈光等高亮度光源增加畫面的亮度分布,攝影師又利用膠片沖洗的留銀做法,使得拷貝上的密度增加,使得畫面的黑色顯得更加凝重有力,對于主題的渲染也起到很好的作用。這些創(chuàng)作手法,對于電影黑暗觀看環(huán)境來說,是非常出色的表達方式。如果把這種創(chuàng)作放到電視的觀看環(huán)境,細節(jié)不容易分辨,而過于低調的畫面也會造成視覺的壓力。
而電視的相對明亮的觀影環(huán)境,使創(chuàng)作者把注意力放在畫面亮度的記錄上,對于層次把握沒有電影那么豐富,從某種角度上來講,電視畫面的層次是少于電影的,人眼在相對明亮的環(huán)境觀看事物,對于暗部層次感受力降低許多。同時電視的信息量要求更加直觀,所以電視劇的拍攝要把握好亮度相對比較正常的范圍,就是人眼最舒服的亮度范圍,和電影追求層次最大化不同。如果電視攝像師過于追求暗部層次,追求所謂的電影效果,會帶來觀影的視覺壓力。在韓國生產(chǎn)的電視劇里,《大長今》到《看了又看》還有《檢察官公主》許多畫面就是以明亮為主,光線造型或許不夠那么風格,但是足以讓觀眾看的比較舒服。電視劇影像相對強調觀看舒服的概念。
二、電影電視播放面積的影響
兩者在接收終端的另一個區(qū)別,就是電影銀幕和電視屏幕的面積巨大差別。普通電影銀幕面積有幾十平方米,而IMAX巨幕影院則有幾百平方米,中國電影博物館的IMAX 巨幕影院達到567平方米。電視一般是以英寸換算,家庭使用一般不會太大,雖然有觀看距離關系,但是和電影觀看的視野區(qū)別很大。電影觀賞追求現(xiàn)場親臨感,讓觀眾仿佛在一個真實的環(huán)境感受畫面和故事。銀幕大的技術比較容易造成觀眾的真實感受,視野比電視要大許多,在這樣的面積下,也容易感染觀眾。在影院看電影和在電視里獲得的情緒感染是有很大差別的。現(xiàn)在更多的人追求在影院的觀賞感受,例如最近重新包裝成3D的《泰坦尼克》又在國內(nèi)掀起觀影熱潮,體驗3D效果,同時觀眾還是追求大銀幕的效果。截止到2012年5月3日,《泰坦尼克》累計超過9億人民幣,票房說明銀幕的魅力,逐漸成為大家觀賞影片的推動力量。
同時面積大,觀眾要求也高,電影創(chuàng)造者拍攝的標準也不一樣,對于造型的考慮,光線的使用,氛圍的營造,都要求較高的水準,而電影里運動鏡頭的使用也比電視更具有實際的位移感受。所以電影從一開始就重視環(huán)境的表達,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(作品《放大》《紅色沙漠》)曾經(jīng)說過“沒有我的環(huán)境就沒有我的人物”。創(chuàng)造者對于場景的選擇往往很費周折。
不是電視劇不進行影像的刻意追求,而是相比較電影而言,電視的以英寸為單位的面積,造型的感染力會減弱一些。所以電視劇的畫面更多關注在被攝物的重點上——人臉,看清表情,成為電視劇主要的表達方式。觀眾的注意力更多放在演員的身上,是誰?講什么臺詞?所以電視劇更多的突出了燈光的作用,通過燈光把演員變漂亮,燈光主要目的針對的是人臉,而電影一定會考慮環(huán)境的構成。最近熱播的《甄煨傳》,人物強調造型好看,光線唯美,這種整體的漂漂亮亮是電視劇的特點,也正是電視劇的要求。
三、創(chuàng)作成本和拍攝周期影響結果
拍攝周期對于兩者創(chuàng)作影響也很大。一般電影拍攝周期是45—6O天,資金充裕的可以到90天以上,往往是拍攝成本決定拍攝周期。而對于國內(nèi)電視劇現(xiàn)狀來說,基本是3天一集,也就是30集的電視劇需要9O天完成。雖然也有不同,但大都是這樣的拍攝進度。而電影的長度基本為90分鐘,拍攝周期需要兩個月,電視劇完成9O分鐘,也就是兩集的量,大概需要六天的時間。兩者完成同樣長度的作品,時間相差將近十倍,在這樣的前提下,電影和電視劇所拍攝出來的畫面很難達到一致的水準。
電影有充足的時間精雕細刻,時問永遠和質量成正比,在鏡頭設計,色彩運用,運鏡調度的創(chuàng)作都有著相對足夠的時間來保障創(chuàng)作。電影拍攝也對于各個部門的創(chuàng)作給予相對自由的創(chuàng)作空間,這也是多年電影拍攝留下來的氛圍。
電影《十月圍城》,香港導演陳德森2004年籌拍,2009年才正式進人實拍階段。為了還原歷史真實感,劇組耗資4300萬人民幣,以1:1的比例,花了八個月的時間在上海重新修建出了一個1906年的香港中環(huán),總占地面積超過100畝。導演陳德森說“之前無法籌資搭建大場面,是我等待十年才拍這個故事的原因之一。但現(xiàn)在從皇后碼頭到百花街再到石板街無不一一再現(xiàn)”,從影片的籌備則可以看出電影拍攝時問之長,要求之高,這都對于最終的結果提供了很好的幫助。
電視劇鮮有可能在造型上做出高度。當然電視劇也有精致的作品,但對于大部分畫面而言,更多的是完成任務,這時候電視劇更多將精力放在故事本身以及演員的表演上,許多電視劇很精彩,更多的源于故事和人物本身,而不是畫面的吸引力,例如收視率很高的《潛伏》,是通過精彩的情節(jié)和鮮明的人物塑造吸引觀眾,影像的魅力在其中起的作用并不大。特別是攝影棚的搭景拍攝部分,則顯得粗糙簡單。國內(nèi)電視劇的創(chuàng)作環(huán)境,要求攝像要有很快的反應速度和保障進度的能力,以及充沛的體力應付長時間的工作,使得工作人員也呈現(xiàn)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。
四、不同藝術形態(tài)造就不同創(chuàng)作思維
電影是根據(jù)“視覺暫留”原理,運用照相(以及錄音)手段,把外界事物的影像(以及聲音)攝錄在膠片上,通過放映(以及還音),在銀幕上造成活動影像(以及聲音),以表現(xiàn)一定內(nèi)容的技術。電影從默片開始,影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,視覺造型一直是電影吸引觀眾進影院的主要因素。電視起源來自于廣播,聲音的造型不可忽視,對于許多電視節(jié)目例如新聞科教等,從聲音也能夠獲取大部分的信息,電視劇也同樣具有聲音為主的特點,臺詞是最主要的。兩者在畫面聲音各有側重點,這樣也就影響了前期創(chuàng)作的不同??措娪斑@個“看”字很重要,場景選擇很關鍵,更強調鏡頭的運動,最近上映的電影《黃金大劫案》里,鏡頭運動加上場面調度運用的非常廣泛,即體現(xiàn)了環(huán)境的多變,也形成流暢的鏡頭語言,增強了視覺的豐富性,帶來了觀影的愉悅感受。所以電影要強調動感,同時運動也是影視語言區(qū)分其它平面藝術主要的表現(xiàn)手段,電影又能很好的把空間這個概念進一步深化。電視劇相對而言,運動感弱一點,有創(chuàng)作周期的影響,也有電視自身藝術表達的側重點不同,所以電視里靜止畫面相對較多,許多以家庭倫理為主的韓劇,甚至很少看到鏡頭的運動,但這并不妨礙取得不錯的收視率。這就是電影電視分屬于不同的藝術載體,表現(xiàn)形式也不盡相同。
很多電視劇盲目追求電影的拍攝手法,為了強調運動感,幾乎每個鏡頭都在運動,反而沒有幫助觀眾對于故事的理解,某種程度上破壞了觀看的節(jié)奏。運動鏡頭一定要有它的契機,和場面凋度結合起來才更顯的流暢。也有的電視劇畫面追求大的光比,形成較大反差,黑區(qū)面積過多,帶來視覺的不舒服。電影電視應該有合適自己的創(chuàng)作規(guī)律,不能混為一談,要找出準確的拍攝技巧和方法。
五、受眾不同帶來的影響
電影電視發(fā)展到今天,分別擁有自己的觀眾群體。電影觀眾在中國相對年輕化一些,25-4O歲之間是電影的主要受眾,觀眾的年輕化決定著題材的變化,電影題材也越來越多追尋適合年輕人的特點,畫面造型越來越豐富,剪接節(jié)奏越來越快,運動鏡頭也越來越多。觀眾對于影像的接受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越來越高,早期一個電影的鏡頭平均數(shù)量也由以前的400-500個鏡頭,逐漸越來越多,《諜影重重3》則平均4秒一個鏡頭。鏡頭數(shù)目的增加,體現(xiàn)了節(jié)奏的加快,同時也是與觀眾互動的結果。觀眾的年輕化也讓電影節(jié)奏加快有了很好的支點。
國內(nèi)的電視觀眾,還是以家庭為基礎,年齡平均覆蓋面更加廣泛,所以電視劇的鏡頭數(shù)目就不會像電影那么多,節(jié)奏也要考慮家庭受眾,無論電影還是電視,影像產(chǎn)品是為受眾服務,不同的受眾年齡,也自然會有不一樣的創(chuàng)作規(guī)律。所以電視劇許多畫面更顯得“正常化”一些,不像電影做的有些很是極致。例如《讓子彈飛》,鏡頭角度豐富,運動頻率快速,剪接節(jié)奏增強,有著導演的追求,同時也體現(xiàn)了電影的視聽特色。2012年初北京臺播出的浪漫愛情輕喜劇《林師傅在首爾》影調比較講究,同時按照電視劇的創(chuàng)作規(guī)律拍攝,畫面整齊干凈,人物突出,有著相對舒服的視覺感受。有了不同的受眾,也就有了不同的題材,家庭的觀眾群體,自然需要適合大眾的故事內(nèi)容,家庭倫理,鄰里糾紛,社會熱點等,題材同時又會影響創(chuàng)作方式。所以電視劇內(nèi)容又決定了影像一定要考慮不同年齡層次的接受能力,自然也就不會做的非常極致。
電影電視都是靠影像表達,有許多共同點,但是從本體到技術層面,又有著不同的創(chuàng)作規(guī)律,需要了解兩者的不同,才能找出各自不同的語言,也就找出適合自己的拍攝方式。